8月19日下午,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張美祥教授來我園開展植物抗病與病原菌致病機理相關學術交流活動,并作題為《植物與青枯勞爾氏菌互作》的專題報告。報告會在翠華園區一樓會議室舉行,28名科研人員參會交流,報告會由召集人王煊博士主持。?
圖1 報告現場
張美祥教授首先介紹了寄主范圍廣泛的植物病原細菌—青枯勞爾氏菌和植物免疫系統的協同抗病機制。隨后,他詳細分享了青枯菌效應子如何抑制植物防御反應,以及植物抗病蛋白與青枯菌Ⅲ型效應子之間識別機制的相關研究進展。張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高效的植物病原菌效應子高通量篩選系統(TMV-GFP-based system),該系統被業界廣泛應用于多種病原體的胞內與胞外效應子功能分析。最后,張教授結合抗病蛋白的識別鑒定機制,探討了青枯菌其他類型分泌蛋白在病原與植物互作過程中的潛在功能。
在交流環節,張美祥教授分享了自身跨領域科研經歷和持續系統性研究工作的經驗,為在場青年科研人員帶來諸多啟發。同時,參會人員圍繞效應子結構對植物抗病功能的應用影響、青枯菌如何在根組織中開展致病機理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岳明主任在總結中指出,青枯菌干擾植物免疫系統的機制解析為開發建立植物病害綠色防控新技術奠定了重要基礎,是基礎應用型科研工作的良好典范,期望廣大科研人員應長遠規劃、持續深耕前瞻性的研究方向。
此次報告會為我園2025年度“花朝講壇”學術交流活動的第八期,旨在促進多學科知識共享與協同創新,推動學科深入交叉與融合,提升科研水平與學術影響力,加速創新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用。?
圖2 交流環節
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