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吃的面包都是用面粉做的,那大家有沒有吃過樹上長出來的面包啊?有人一定在想面包是面粉經過發酵以后烤制出來的食物,怎么會從樹上生長出來呢?其實,小編說的這個從樹上長出來的“面包”,并不是我們吃的那種面包,而是一種叫做面包樹(Artocarpus altilis)的熱帶果樹結出來的果實——面包果。
面包樹(Artocarpus altilis)俗名:面包果樹。桑科波羅蜜屬、喬木。原產于南太平洋的玻利尼西亞,后傳至西印度群島,現廣泛分布于熱帶地區、非洲、美洲的巴西、亞洲的印度、斯里蘭卡和我國廣東、海南、臺灣等地都有栽種。在臺灣,據說是由阿美族的祖先乘小木船由海外帶入種子,在臺灣東部種植,再逐漸推展到全省各地。
面包樹高10-15米,具白色乳汁,樹冠球形或扁球型,枝條粗大,樹皮灰褐色;葉大,互生,厚革質,卵形至卵狀橢圓形,兩面無毛,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淺綠色。一般在春季4—5月份開花,花朵為單性花,花色淡黃,雌雄同株。雌花叢集成球形,雄花集成穗狀。面包樹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能結果,每個果實是由一個花序形成的聚花果,果實大小不一,大的像西瓜,小的似柑橘。剛從樹上摘下來的面包果是不能直接生吃的,當地老百姓會將其放在火上烘烤直金黃色時食用。掰開烤熟的面包果,乳白色的果肉便呈現在面前,香氣撲鼻而來。這種烤制的“面包”,松軟可口,酸中有甜,與面包風味相似,因此取名為“面包果”。
面包樹也是一種很優秀的糧食作物。面包果含有大量的淀粉、維生素A和B以及少量的蛋白質和脂肪。比起精加工谷物,面包果的升糖指數低,且營養更全面。面包樹除了其巨大的果實供食用外,也可用來制作餅干、果醬和釀酒。
在原產地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亞群島上,面包果是當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糧食”。1769年,植物學家班克斯(Joseph Banks)在塔希提首次見到面包樹,驚嘆不已。他說,上帝詛咒人類要辛苦耕種才有面包吃,但在這里,一個人只要花一小時種下十棵樹,連同兒孫都實現了“面包自由”。因此,面包果被認為是最有潛力解決熱帶地區饑荒的糧食作物之一。由于其勞動和資金投入成本少,它又被稱為“懶人作物”。
科學普及